中华覃氏网
鄂西土家族地区的居住文化
7934
0
[b]第一节[/b] [b]民居结构的适应性、多样性、典型性[/b]   鄂西土家族地区同其他民族一样,居住文化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代,土家族的祖先使用粗笨的石器,过着十分简单的采集经济和渔猎经济生活时,生活方式也是“男女杂游,不媒不聘”(《列子?汤问》),吃的是“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嬴龙之肉”(《淮南子?修务训》),穿的是未有丝麻,衣其(禽兽)羽皮(《礼记?礼运》),住“上古穴居而野处”(《易?系辞》),“冬则居营窟,夏则居?I巢”。在那个以自然动植物为衣食之源的时代,自然是居无定所。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伴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居住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家庭形成以后,以家庭、家族为单位的居住文化得到发展。家庭成为国家的基本生产、生育、教育、消费单位,耕作制度和生活方式规定了居民形态和建筑布局。就功能而言,产生了生活、生产合一的多功能建筑。就形态而言,出现了单家独户和村寨院落。就布局而言,根据家庭的人伦关系以及各种活动的功能关系,出现了堂屋、卧室、火铺、灶屋,以及厕所和猪牛栏圈等。就环境而言,居所与耕地、山林、水面紧密相联,一般都是以居所为中心。鄂西土家族地区山大人稀,高山、低山、二高山的自然条件差异明显,民居文化尤其是民居结构就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鄂西土家族地区传统的民居结构主要有四种类型。     适应高寒山区的茅屋型。“贫窭之家,外来佃民,皆茅茨多,瓦屋少。”(同治《长阳县志》)这种房屋结构一般为土墙,盖辽竹扇(一种高山细竹扎成),或盖茅草,并用长细木条压捆,整个屋盖形成一个整块,一般可以使用五至十年才一次性更换。“屋水”陡(屋盖与地平面所成角度),有少数房盖用茅草扎扇代替。     适应二高山地区的“土、砖起瓦盖”型,或“木架板壁瓦屋”型。楼多为二至三层,在鄂西土家族地区较为普遍。此类房屋多为土墙或砖墙,起初一般盖栗树锯劈而成的“木瓦”,或用薄石板、栓树皮作盖,屋水平缓。正屋一般七柱九檩,木架屋用木板装修成板壁,屋盖由木瓦、树皮,以后逐渐发展成盖布瓦,一部分民居结构为吊脚楼。     适应低山的木建筑。适应低山地区的房屋木质结构较为普通,一部分为“木架板壁”屋,一部分为最有土家族居住文化特色的吊脚楼。 以上几种类型民居结构,一部分为虎坐式,一般分为正屋、厢房和司檐,正屋一般为三间,中间一间为正堂,又称堂屋,设有家神神龛,一般有“吞口”;在正屋两头前面并与正屋相垂直的两间为厢房。正屋后面的为司檐(也称拖檐)。     四井口屋型。小康人家有的建成四合屋,“乡间以瓦屋为富户,四面造屋,谓之‘四井口’,亦曰‘四水归池’。中设门楼,两相对峙者,谓之‘老人头’,俱不尚高大,无丹墀之饰”(同治《长阳县志》)。“筑室广才丈许,深及数寻,随地高下,历阶而进。在前后里者,户皆独居,筑土成垣,覆草其上,左右为寝室,室内皆作池以积水,标篱为院,院外为场圃。其邻舍远者至四五里,相语谓之隔壁”(同治《巴东县志》)。修建土瓦,殷实之户多为“五柱二骑”、“五柱四骑”,大户人家则有“七柱四骑”和“四合天井大院”,一般人家多为一栋四排三间屋,也有的是六排五间。正屋两头,习惯一头修转廊一头搭偏房(又称偏水儿)。转廊里打灶,安碓、磨或作厨房屋,偏房内设猪、牛栏,厕所。房屋四周习惯种树、竹等。     山寨。鄂西土家族的居住方式灵活,有择山而建,单家独户,父母兄弟屋宇相连。也有土家族大姓大户聚族而居。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民居结构,一般在土家族群居的地方都形成山寨。山寨多是依山凭险。一姓一寨或整村一寨。这样依险立寨,一个村寨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守险立寨,全寨又形成一个具有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单位。     鄂西土家族的民居结构和居住形式主要受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与资源的制约,不仅具有适应性,而且能就地取材,这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充分地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如高山土墙茅屋就有四大好处:一是土墙避风,又有冬暖夏凉的特性;二是辽竹笆扇不易腐败;三是屋水陡而不易积雪积水,适合高山阴雨多湿度大的天气特点;四是辽竹是高山特有的一种植物,可以就地取材,建造经济。     由于高山、二高山、低山的气候特点和材料特色而形成民居结构的多样化,而在同类地理条件下的民居结构又形成一种较为典型的模式,使鄂西土家族民居结构形成适应性、多样性、典型性的特色。                             [b]第二节[/b] [b]吊脚楼[/b] 一、吊脚楼是鄂西土家族地区最复杂而又最能显示富有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吊脚楼成为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普遍建筑。就其结构而言,各地区的吊脚楼大同小异,它们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脚部分)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总的看来,吊脚楼还是应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鄂西地区的吊脚楼一般都在依山傍水的山麓,或群居,或独处,村寨一般都沿着山麓往上,建在山坡处,层层相叠,鳞次栉比,不拘一格,顺乎自然。依山势向上分台而筑、曲折而建。村寨不讲究对称,但错落有致。小河或从寨中穿过,或绕寨而行。     吊脚楼的形式虽多种多样,但基本结构大体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欣赏习惯及生活需要的变化,吊脚楼的形式也不断变化。总的看来,吊脚楼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又称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土家人建吊脚楼一般先建正屋,然后根据经济情况及家庭需要,再建厢房。双吊式吊脚楼的建造较为普遍。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层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适用。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     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坪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往往高于正屋。 二、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吊脚楼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值得研究的是它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在吊脚楼的建筑和落成仪式中,最能够表现这种观念的存在。如平整宅基时,土家人总要牵一头大水牛犁地破土,且牛角上要缠一匹红绸布。开犁时,主人要放鞭炮并祭天地,犁地者则边犁边唱:“手牵神牛入屋场,贺喜主东竖栋梁。手牵神牛犁向东,东方红日照堂中;手牵神牛犁向南,南极仙翁赐寿诞;手牵神牛犁向西,犀牛望月生瑞气;手牵神牛犁向北,北斗高照龙头抬。东南西北都犁到,地灵人杰创基业。”(杨谷鑫《土家族风俗志》)在其落成仪式中,主人要事先请人装扮成天上的紫微星、文曲星、南极星、送子星、财帛星等来“踩门”贺喜。就其所涉及的众星神来看,东有太阳,西有月亮,南有南极,北有北斗,中央有紫微星,正与宇宙的五方五位相合。而这种古老的“众星踩门”的独特仪式更具有深层含义。星辰本以天为“ 家”,如今光临人界“踩门”,不啻是一种宇宙“移位”,从而使这种仪式具有房屋即宇宙,即众星的另一居所的含义。同时,从这种“众星踩门”、朝拜新屋的仪式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它还隐含着吊脚楼即宇宙中心的观念,再联系土家人选择宅基时十分注重“龙脉”的汇合点这一民俗事象来看,这种宇宙中心观念更为清楚了。因此,在土家人的观念世界中,吊脚楼不仅是宇宙的象征,也是宇宙的中心。吊脚楼在土家人原始的信仰中,作为宇宙的象征物的面貌出现,新楼的落成意味着一种新宇宙的诞生。土家人对新楼的上梁、落成及搬迁总是十分虔诚而隆重地举行这种大的仪式。 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莫过于土家族吊脚楼正梁中央的普遍性存在的那一神秘象征符号了。符号呈圆形,分内外两层,外圈为朱红或墨汁绘就,中心则用黄色,如一“卵”形,整个符号形状十分古拙。符号一般请具有一定巫术法的“掌墨师”或土家巫师用凿在黄色圆心处凿一圆洞,新楼主人则要跪下用衣服将木渣全部接着,最后再在梁木两端分别写上“乾”、“ 坤”二字。这种神秘古拙的符号乃是宇宙起源的象征符号,它包含着土家人对天地开辟、人人发祥的古远的追忆。      宇宙化观念还体现在相通相容观念之中。保持居住空间与宇宙自然空间的联系沟通,甚至与宇宙相互容纳,成为土家族居住文化中空间价值观念的表现形式。同时,这一观念与他们空间的神性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周围的山水,不仅是宇宙的表征,也是神灵的表征,那么,保持与山水的联系,也就保持了人与宇宙、与天地万物神灵的联系,从而使内心获得某种程度的依赖。      这种观念表现在吊脚楼的门窗设置方面。吊脚楼的前后都有门窗,这种结构设计除了充分采光通风等实用性目的外,也隐含着与宇宙相通的内在涵义。表面看来,它与汉民族居住文化中那种“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的空间观念似乎极为相似。然而细加分析,土家族的空间价值观念却更有特殊之处,它主要表现在吊脚楼与宇宙之间还存在着一种深层的情感联系,土家人将屋后的青山叫“靠背山” ,即山是居住者的依靠,而门前那长流不息的溪河则象征着生命与家业的永恒绵长。更耐人寻味的是,土家族已出嫁的妇女称自己的娘家人也叫“靠背山”,这就无异于表明土家族观念层次上的房屋与山水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主观上的相互联系沟通,而且还具有更深沉的情感联系。确切地说,就是女儿与母亲般的那种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      土家人的吊脚楼不是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环抱中的,另一方面,宇宙也同时处于房屋的环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人们把它写在梁上,并在上梁仪式中高声唱出来,恐怕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天地日月的祭祀、祈福,因为写“乾坤”于梁上,而梁木又置于房屋中,房屋可以包含宇宙,容纳天地。这是土民空间价值观念的投射,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家族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为接近,更为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1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题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
  • 回到顶部

Code © 2020-21 中华覃氏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1005754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302000036号

联系QQ: 80353699 邮箱: 80353699@qq.com 电话联系:1866191283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