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脚下,清江之滨。不论是农家院舍,校园车间,还是广场社区,节日盛事,只要飘响轻 快悠扬的民间舞曲,男女老少、大爷大妈,成百上千的人们便会成双成对地跳起巴山舞。时而 舒缓,时而优雅,时而奔放……无论是炽热的,还是柔媚的,都跃动着欢乐的旋律和明快的线 条。
巴山舞的“始祖”——跳丧
长阳是巴人故里,土家族的发祥地。这里历史悠久,巴山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是著名 的“歌舞之乡”,高亢悠扬的长阳山歌,典雅隽永的长阳南曲,质朴粗犷的跳丧舞,无不展 示出巴土文化的风韵和土家民族的精神。 “跳丧”又叫“打丧鼓”、“跳撒叶儿嗬”。它是鄂西土家族在民间保存最完整、最古朴、 可以独成体系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俗话说:“人亡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打不起豆 腐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陪亡人”。土家人以跳丧这种祭奠形式怀念故人,安慰生者。跳丧舞有“ 四大步”、“待尸”、“叶儿嗬”、“扬柳”、“燕儿含泥”、“牛擦痒”等十多种。具有“ 擅动、摇摆、下沉、绕圆、挨肩”等风格。但它有一些禁忌:死了老人才跳丧,因为是顺途路 ,归天,值得庆贺,是白喜事。女人不能跳丧,女人跳丧,家破人亡。少年亡不跳丧,因为是 不幸而不是顺头路。平时都忌讳跳丧,否则大祸临头,不吉利。这些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 禁忌,让这种有歌有舞,歌舞并重,节奏鲜明,动律优美的民间舞蹈“跳”起来受到了极大的局限性。又因它适应了“白事”的需要,同时具有极强的生命。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化的覃发池发誓要让“跳丧”从“死人”那里解放出来。
从“单鼓舞”到“巴山舞”
覃发池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60年代就开始学“跳丧”,到80年代已是“跳丧” 的一把好手。当时,全国时兴跳“北方秧歌”,从北扭到南,它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心情,展示了本民族的风姿风采。覃发池由此得到启发,“利用当地民间舞蹈素材,挖掘创新一种新的舞蹈形式,然后让它又回到民间去,那才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覃发池想到了“跳丧”。
1978年6月26日是“乐园山歌节”,在乐园大吉岭,覃发池将自己用“花鼓子”作动作基调,以《十八摸》的曲子作曲子,合作医疗为词内容的一套舞蹈展现给广大观众。那次由于动作基调没选准而失败。覃发池在认真总结第一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重新编排了“半边月”、 “四合”、“靠身子”三套共10分钟的舞蹈,并在1979年乐园首届“七一”文化节上表演,得到专家和群众的认可。由于“跳丧”是一人击鼓众人跳,有人建议叫“堂鼓舞”、“醒鼓舞” 或“山鼓舞”。左择右选,最后叫“单鼓舞”。时任宜昌地区文化局局长的来层林说:“这种舞蹈好。”并提出了三点意见,第一同样的动作要反复;第二要男女跳;第三要讲究服饰。根据这些建议,覃发池又进行大胆取舍,深入研究,重新整理。
同年为迎接资丘“十一”文化节,覃发池在资丘举办了一期“单鼓舞”培训班,共有12人跳 ,当时为让这些人能坚持下去,他还自掏腰包为每人送了一条毛巾。这次共有上百人跳“单鼓舞”。
说来也巧,一天大伙都在议论“单鼓舞”,有人说,四川有大巴山,长阳有个巴山。怎么不叫“巴山舞”?如果长阳是“巴人发祥地”,那叫“巴山舞”岂不是明正言顺。如果不是,用地界线作解释,也行得通。清江中下游的巴山以上人们能歌善舞习俗很盛,跳丧、跳花鼓子等民间文艺形式很丰富,红、白事,通宵达旦;巴山以下就淡薄一些。就这样“单鼓舞”变成了“巴山舞”。现在的巴山舞由“半边月”、“靠身子”、“四合”、“喜鹊登枝”、“双龙摆尾”、“百凤朝阳”、“风摆柳”、“巴山摇”八套乐曲和舞姿组合而成。
东方迪斯科——“巴山舞”
“巴山舞”从诞生那天起,就注定是群众自己的舞蹈。“跳丧”的动作大都压抑、向下、头昂、扣胸,给人以沉闷感。跳“巴山舞”则昂首挺胸, 摆动时放开手脚,摆中有弹、弹中有摆。这样舞者的上身立起来了,显得自然、优美、欢快、 自豪。同时具有摆、颤、划圆、下沉、全身运动的特点。《风摆柳》舞姿,是从跳丧“怀胎歌”中的“双摆跨步”提炼而来,起伏别致,音律和谐。 跳起来似春风拂动,柳枝摇曳,轻松柔缓,婀娜多姿,抒发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音乐则采用当地民歌、山歌加以发展。将单一击鼓加以铉乐、打击乐伴奏。使它又具有了四大优点:一是有广泛的群众性;二是很优美; 三是与舞蹈情绪相吻合;四是丢掉了“丧味” 。如《半边月》就采自乐园山歌“对声子”、“一杯酒儿一杯诚,你的哥哥哪里人”。《风摆柳》就是“金鼓一响赛春雷,请出歌师一对对,踏着鼓点把舞跳”这也是《四合》最初的曲子。
《靠身子》的音乐开始选自平原地带民歌“喇叭调”。“长的是喇叭,短的是唢呐,嘀嘀哒嘀哒,吹的好优雅。”这是覃发池在湖北省艺术学院进修时,老师在音乐调式理论课时,举的一个例子。用了两年之后,他觉得到底不是长阳的东西不行,最后又换成子农村“花鼓子”的调子。 一位群众说得好:巴山舞曲一响,脚板就滋滋痒。
原省文联主席说:巴山舞把死东西变成了活东西。
全国著名舞蹈专家贾作光三次到长阳,与基层群众同跳巴山舞,赞扬巴山舞是“东方迪斯科 ”。
当巴山舞问世不久,我国首批留苏学生叶扬教授就预言:巴山舞可以进入国际交流。可以与
世界优秀的民族娱乐舞蹈媲美。
“金奖”巴山舞与“东方之子”覃发池
“金奖”巴山舞与“东方之子”覃发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981年,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吸收覃发池为常务理事;1982年《舞蹈》杂志第三期发表了他在湖北日报社学习期间,坐在床上写成的论文《新兴的群众自娱性舞蹈——巴山舞》,引起了中 国舞蹈界的高度重视,覃发池被吸纳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还代表湖北省出席了在山东的“ 五省市民间舞蹈”交流。
1985年,湖北电影制片厂摄制了电影《锦绣长阳》,巴山舞走上银幕。
1987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刊发文章《长阳盛行巴山舞》,《土家迪斯科》高度赞扬这种新型的群众性自娱舞蹈。
1990年覃发池当选为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并连任至今。
1991年省委宣传部拨专款,为覃发池编印出版了《长阳巴山舞》一书。由省文联主席周韶华题写书名。同年“巴山舞”作为表演项目,参加了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95年6月4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播出了对覃发池的专访。
1997年巴山舞赴香港演出,“欢乐的毕兹卡”引起港人的浓厚兴趣。
2000年,长阳巴山舞荣获第十届全国“群星奖”广场舞蹈“金奖”。
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观看了巴山舞后,称赞完全可能以体育广场健身舞形式走向全国,同年7月,“中国长阳巴山舞”获准国家商标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