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发池
-
在土家,在长阳,一个小小的地方,住着一位普通人,可他却是国家级宝贝。
1995年5月,他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的采访;6月4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东方之子”就是他。
中央电视台四套反复播出的人物专题片“老覃和他的巴山舞”是他。
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有他,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有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还有他。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全国“社会体育先进工作者”和 “社会体育优秀指导员”又有他。
他是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迄今已连选连任三届。
宜昌市委市政府觉得评他当“劳动模范”还不够,特地表彰他为“创全国精品先进个人”。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连续七届的政协委员,每届都有他。
他就是人们传说的“巴山舞”之父——覃发池。
“巴山舞”之父
早在1978年,他作为一位普通的文化工作者,只身来到本县西部偏僻的乐元乡,蹲点搞农村文化工作,这里有大山的阻隔,乡风纯朴,多少代土家人在这里自娱自乐,是民间文化艺术的摇篮。死了老人用载歌载舞的形式送行,称为“跳丧”;女儿结婚要流着泪送行,称为“哭嫁”。这种欢乐与悲哀的逆向表达给人以无比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尤其是“跳丧”,舞姿婆娑优美,曲调高亢动听,是难得的民间文艺宝藏,是一座金矿。他反复思索,那东北的秧歌也就是那么几步,却扭遍了大江南北。不就是因为地道的民族文化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于是他下决心,要把跳丧舞中的精髓提炼出来,推出自己民族的精品。先是向民间学习,然后悉心研磨和整理,舞蹈中的摆手摆胯动作既妖娆又丰满,美若天仙下凡,他把动作分解后进行规范,并取了好听的名字,什么“风摆柳”、“喜鹊登枝”、“百凤朝阳”、“双龙摆尾”等等,经过精心提炼,揉和中带有强劲,潇洒中带有浑厚,欢快中带有奔放。
在这里,他先后创作了舞蹈《木瓜飘香》、《晚归》、《亮了土家》、《欢乐比兹卡》等,得到了一些省市级专家和老师的充分肯定。这对他来说有了一个良好的起步,但与他的目标——全民娱乐健身舞,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紧接着,他又花了好几年时间,先后到长阳、五峰、巴东等地,拜民间老艺人为师并在一起切磋探讨;到武汉去找时任湖北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叶扬教授,请他指导。从民间到专家,再从专家到民间,不断磨合与锤炼。一个来自原生态的舞蹈新品种终于诞生了,取名“巴山舞”,意喻来之巴人之发祥地,巴土圣山中的舞蹈,古老而又厚重。尔后经过表演和传播,虽然深受群众喜爱,但由于动作复杂,专业性强,仍然难以推广,老覃根据有关体育舞蹈专家的意见,按照“三化三结合”,即:简明化,通俗化,标准化;文艺与体育结合,全民健身与体育竞技结合,民族与大众结合的要求,再一次对“巴山舞”进行改编,并得到了国家和省级认可,正式向社会推出。
真的一炮打响!原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贾作光先生看了长阳巴山舞后,禁不住高声称赞:“迪斯科!东方的迪斯科!”。1987年12月的《人民日报》刊登了《长阳盛行巴山舞》的专题报道。
1990年《光明日报》载文称长阳巴山舞为“土家山寨迪斯科”。同年在广西桂林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长阳巴山舞荣获表演项目二等奖。
2000年获第十届群星奖广场舞金奖。紧接着受邀到杭州西湖博览会巡游演出,随华中电网艺术团赴法国演出,引起了轰动。
2001年,长阳巴山舞被国家体育总局确认为全民健身舞。并评为全国新研发的十大优秀健身项目之一。
从2002年开始,在宜昌市及各县市区全面普及,成为宜昌全民健身活动的热门项目。
2003年长阳巴山舞已经在全省广泛推广。
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在湖北武汉举办了首届长阳巴山 舞培训班,正式向全国推广。
一个出自土家族原生态的精品就这样轰轰烈烈地推出来了。它,艺术化诠释了精彩,通俗化浇灌于大众。他,实现了梦想,超越了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