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氏文化研究述略
覃氏文化研究述略
覃氏文化研究,起源甚早。就恩施州而言,元代时施南土司第一任司主覃尔毛就“草创宗图”(覃氏族谱),到民国时仅忠路土司属宗支就已经四修《覃氏族谱》。当然,这只是局部的个别的研究。因政治、地域、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尚未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所以,覃氏文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还没有真正弄清楚。
一、全国范围的覃氏文化研究
覃氏文化的现代研究,起源于台湾覃正义兄弟于1988年编撰出版的《中国覃氏世系源流考》和《中国覃氏历代名贤传》。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党和国家文化政策的调整,覃氏文化研究开始进入热潮,由覃承勤、覃芝馨、覃章梁等一批覃氏宗贤领军,对覃氏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研究,整理、编辑、出版了《中国覃氏通书》(覃承勤主笔)、《中华覃氏传统文化概观》(覃章梁著)、《中原姓氏寻根·覃》(覃芝馨著)、《百家姓书库·覃》(覃芝馨、覃乃昌著)等专著,各地也陆续编撰了一些宗支的《覃氏族谱》,在覃氏文化的一些基本问题上获得了重大突破。
1、 关于覃氏的族源
由于历史的原因,历史上各类典籍对覃姓记载不多,且多有误解。覃氏各地谱牒,虽有一些有关覃氏“始于春秋,根底覃怀”(四川大足《覃氏家史》)、是“有竹氏后裔”(湖南石门《覃氏族谱》)、“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覃怀古国”(广西上林等县《覃氏族谱》)的点滴记载,也实为没有真正弄清覃氏的族源。现代研究表明,上古时期(四千多年前),黄河中游一带有一个叫覃怀的地方,居住着一个覃部落,史称覃怀氏,现代覃氏就源于覃怀氏(或称覃部落)。据《中国覃氏通书》载,“覃氏带姓的最早祖先是伯益”。伯益,上古时人,祖籍覃怀,自然是姓覃或覃怀氏(以地名为姓),他有炎帝、黄帝双重皇族血缘身份,为舜禹两朝大臣,由于他功劳盖世,得到舜的嘉奖,赐姓为赢,后又被推为禹的继承人,源于中原的十几个大姓也尊他为始祖。
2、 关于覃氏的起籍地
现代研究表明,覃氏的起籍地是河南的古覃怀。据河南沁阳、武陟、温县的志书记载,古覃怀就是现在的沁阳、武陟、温县一带。据河南文物、社科院、姓氏历史文化专家考证,以古邢丘为中心的一大片地区就叫覃怀。古邢丘的中心地带今曰“北平皋”(商代都城之一,城墙遗址现余三截),现在的行政区划为河南省温县赵堡镇北平皋村(见“中国温县姓氏文化研讨会文件”载郑常铭文《古代温县姓氏概况》)。
3、 关于覃氏的迁徙发展
覃氏著姓的前三千年,三次蒙恩,受帝王封赏;二次亡国,颠沛流离;六次易姓,申谱传牒;五度大迁徙,备尝艰辛。直到战国中期(山东谭国灭亡后),其主流一部分散居山东章丘一带,一部分又千里爬涉,在陕西汉中南郑(古称有褒)定居下来。以后,又从这两地由北向南迁徙发展,散居于武陵山区、广西、川渝东南、黔东北等地,以广西为最多。据新华社北京2007年4月24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覃氏人口在全国4000多个姓氏中排居第94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姓氏研究专家王大良认为,这次排名是有史以来最准确的一次。覃氏涉及汉、壮、土家等15个民族,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含特别行政区)。在海外,分布于东南亚、欧美21个国家和地区。
4、 关于筹建“覃氏起籍地纪念园”
受广西覃氏文化研究会委托,2004年2月,由覃芝馨、覃世清和覃良枢组成覃氏文化考察组,赴河南古覃怀地考察覃氏起籍地。
考察组与温县县委、政府和北平皋村委就在温县赵堡镇北平皋村筹建“覃氏起籍地纪念园”问题,进行了讨论,形成了初步意见:纪念园址定在村内商都城以南,建设用地暂定2至3亩,由村集体免费提供,产权仍属村集体所有;建筑物由覃氏文化研究会投资建设,产权属覃氏文化研究会所有;纪念园建成后,由覃氏文化研究会委托当地村委会管理,覃氏族人免费进园。2004年3月20日,(广西)覃氏文化研究会理事会为此事专门印发了“会议纪要”。
二、恩施州内覃氏文化暨土家族文化研究
在恩施州,覃氏文化与土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土家人,在恩施州历来就有“七覃八田两向一黄”之说。在土家文化里,覃氏文化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研究覃氏文化,就是在研究土家文化;研究土家文化,也是在部分地研究覃氏文化。
在恩施州,现代覃氏文化研究,源于州、市(县)土家族历史文化的研究。2001年覃章梁所著的《中华覃氏传统文化概观》出版,迎来覃氏文化研究的热潮。仅利川市,从2003年3月起,由时任政协主席的覃太智牵头,会集覃章义、覃发扬、覃太敏等一批有识之士,广泛发动覃氏族人献计献策、出人出力,历时四年,覃氏文化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
1、 关于恩施州覃氏的族源
历代一些覃氏族谱在记载恩施州覃氏的族源时,由于受时代等限制,多有误传。现代研究表明,恩施州覃氏主流的始迁祖是唐代玄宗年代护驾受封的覃如夏。
覃如夏,重庆奉节瞿塘关人,祖籍陕西汉中南郑县,先代随流民从南郑徙居瞿塘关。唐代玄宗年间“安史之乱”时,年近古稀的覃如夏率子弟兵及乡民勤王保驾有功,被唐玄宗封为行军总管兼左仆射。后唐玄宗回长安当太上皇,覃如夏已年近八旬,不愿随玄宗到京任职。玄宗感其忠义,又加封他为光禄大夫,并敕往毗邻瞿塘关的施州(即今恩施州)镇抚十八峒蛮,并准许世代袭职。这样,覃如夏便携族前往施州赴任,成了有文字记载的恩施州覃氏的始迁祖。由此,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如今已成了鄂西、湘西、川渝东南、黔东北一带覃氏主流,覃氏各宗支族谱也证明了这一点。
2、 关于恩施州覃氏的迁徙发展
自覃如夏始,递传九代至覃汝先,他是鄂西、湘西、川渝东南、黔东北覃氏旧谱所载恩施州覃氏的始迁祖。他生于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承袭父职,在任68年。他为官公正廉明,节俭朴素,诚实勤政,开创了施州的新局面。
覃汝先有覃伯坚、覃伯圭两个儿子。由覃汝先始,分为覃伯坚、覃伯圭两大宗支。
覃伯坚宗支主要分布于湖北的恩施州八县市及长阳,重庆的石柱、黔江、彭水、万州、奉节、云阳、秀山、酉阳、忠县、江津等县区,湖南的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吉首、凤凰、麻阳、邵阳、武冈等县市,以及其它一些地方。
覃伯圭宗支主要分布于湖南的石门、慈利、桑植、大庸、桃源、常德、澧县、临澧、津市、安乡、临湘等县市,湖北的长阳、五峰、鹤峰、宜昌、枝江、松滋、公安、天门等县市,以及广西的柳江等县市。
这两大宗支也交叉居住,一部分族人还迁居海外及其它省区市。
3、 关于恩施州覃氏的发祥地
鄂西、湘西覃氏旧谱所载和现代研究均表明,鄂西、湘西覃氏主流的发祥地是“施州柳城”(即今恩施市柳州城)。
鄂西、湘西覃氏主流到恩施的始迁祖覃如夏夫妇葬于柳州城,有覃氏族谱记载“立有碑坊”。旧谱载覃氏到恩施的始迁祖覃汝先夫妇及下一代覃伯坚、覃伯圭两对夫妇均卒葬柳州城。覃如夏第十九代孙、湖南慈邑镇夷将军覃彦璞,也被诰封荣葬柳州城。
据柳州城当地居民介绍,柳州城在1958年修水库时,曾挖出覃将军墓。
现代考古表明,柳州城遗址概貌尚存。
以上这些资料,无可辨驳地说明,鄂西、湘西覃氏主流的发祥地就是恩施市柳州城。
4、 编辑、出版了《中华覃氏志·利川卷》(内刊)
2005年清明节,内刊出版了《中华覃氏志·利川卷》,本书收集、整理了利川覃氏各宗支的全部族谱资料,并对覃氏文化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全书约100万字。
我们第一次以“志”代“谱”,主要是增加书的文化含量,并试图把姓氏文化研究与土家族民族文化研究融为一体,受到各界好评,就是其他姓氏的人士,也争相索取,以先睹、保存为快。
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曾先后派员到湖南了解、调查相关宗支的文化资料,到河南温县参加了“中国温县姓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温县的会上,与广西、湘西的覃氏代表就覃氏文化研究的有关问题进一步进行了沟通,并将利川覃氏族人捐资的两千元由利川覃氏代表覃章义亲手交给广西覃氏文化研究会的代表覃芝馨,以资助“覃氏起籍地纪念园”的建设。
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曾两次召开全市覃氏代表会议,会上就实现全市覃氏的大统一进行了充分、深入的讨论,并达成共识,决定:全市覃氏合谱合派,实现利川覃氏的大统一。
5、 为利川历史文化名人覃进孝复坟立碑
覃进孝,是忠路土司第十二任司主,任宣慰使,明王朝诰封他为太子太保、忠义侯、威武上将军。其夫人牟氏,诰封为一品夫人。覃进孝对上效忠明、清两朝,荣受封建王朝的最高封爵;对下以仁义治司,确保一方平安;首创学校,传播文明。他是利川,也是恩施土家族和覃氏家族的一代历史文化名人,是土家文化和覃氏文化的一面旗帜。
经过多次调查和考证,终于找到了覃进孝夫妇的坟墓。原来,他们的墓已几经破坏,墓址只留下一鸡蛋形大坑,坑内外杂散砖头、石灰残块,杂草、小树丛生,一片狼籍。一些覃氏族人看到覃进孝夫妇墓的遗址后,惨不忍睹,遂会集一些有识之士集资,将其大体恢复,并立有石碑。
覃进孝夫妇墓位于忠路镇下坪村三组官坟湾,当地人也称“皇坟湾”。现在,已经成为土家文化和覃氏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些人还积极向当地政府建议,将覃进孝夫妇墓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
6、 拟成《忠路土司文化概览》书稿
在编辑《中华覃氏志·利川卷》的过程中,收集到关于忠路土司的一些资料,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由覃发扬进一步收集、整理,开展田野调查,并进行考证甄别,于2006年8月写成《忠路土司文化概览》书稿,约15万字。忠路土司是覃氏土司,该书稿把土家族民族文化与覃氏文化融汇一体进行研究,以忠路土司为点,构勒了土家族文化概貌,对土家族文化的一些典型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考证和论述。既填补了利川历史文化研究中四百多年的空白,又对土家族文化特征提供了充足的历史文化证据,还对覃氏文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这本书稿,是土家族文化和覃氏文化的统一体(注:2009年三月接州民宗局指示,由覃太智、覃发扬共同将原书稿进行修改,定名为《利川土司文化概观》,于2010年以“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的名义出版)。
事实证明,土家族在信仰、饮食、服饰、居住、节庆、婚丧、娱乐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里,要特别强调几点:
首先,土家族确实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在田野调查中,随处可见土家族语言的一些残留痕迹。
其次,土家族的代表歌曲是《龙船调》。现在风行世界的优美民歌《龙船调》,就是最早流行于原忠路土司地区的土家族民歌,她是土家族音乐的象征。遗憾的是,这首土家族民歌,原被称为“利川民歌”、“湖北民歌”。原来歌词中有原生态的土家语“抱左恩那果”,意为“看那边”或“向那边看”,(见1991年版《利川民族志》)。由于一些人不懂土家族语言,竟把原歌词中的土家语“抱左恩那果”,牵强附会地改为“搔着鹦哥”(1999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老歌经典》及日常的演唱版本等)。这样,一首好端端的土家族民歌,原歌曲具有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美好的生活意境,搞得面目全非啦。对于这件事,或者叫无知,或者叫别有用心,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第三,土家族的代表舞蹈是“摆手舞”。摆手舞是一个古老舞种,据《华阳国志·巴志》和杜佑《通典》记载的巴渝舞,与出土文物“巴蜀图语”中有双角带剑跳着形似摆手舞的舞蹈综合分析,摆手舞可能沿袭巴渝舞演变而成。据民间传说,摆手舞又源于明代中叶湖广土司奉调征倭,获胜后朝廷嘉奖时土民的庆祝活动。摆手舞源远流长,土家族聚居区非常流行,她是土家族舞蹈的象征。
第四,土家族的代表乐器是“咚咚喹”和“木叶”。咚咚喹用小竹管制成,三孔一筒音,直吹演奏。木叶为天然乐器,把片状树叶摘下来,含在嘴里就可以吹奏。由于它们取材方便,制作简单,演奏灵活,深受土家族人喜欢,民间流传广泛。湖南土家器乐家田隆信把咚咚喹带出国门,在国际竞赛中获得大奖,在国际舞台上高高树起了土家族的器乐形象。
三、关于宏扬覃氏文化暨土家族文化问题
前面已经谈到,在恩施州,覃氏主流属于土家族,覃氏文化与土家族文化密不可分,覃氏文化融于土家族文化之中,宏扬土家族文化,也就宏扬了覃氏文化;宏扬覃氏文化,对宏扬土家族文化,也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1、宏扬民族文化,其实质在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这有利于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实现中华各兄弟民族大团结,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更应该把宏扬民族文化的工作落到实处。
2、宏扬民族文化,基础是做好民族文化资料的发掘、整理和保存工作。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由州民宗局、湖北民族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大批专家、学者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大批成果。但这项工作,要更深入、更全面地进行下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值得一提的是,对这项工作,政府应加大投入,才能进一步做好。
3、宏扬民族文化,关键是树立民族文化形象。
树立恩施州土家族的民族形象,前期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土家族歌舞《毕兹卡》在京演出,轰动一时;《夷水利川》,使腾龙洞大放异彩;恩施“土司城”,集中地反映了土司文化的某些侧面;清水走廊,一路是土家风情……这些都是专业人才的表演或标志性建设,无不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宏扬土家族民族文化,我有如下建议:
(1)、我州民族文化的发掘、整理工作,怎样从图书馆、办公室、个人书斋走向民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需要拿到手上的事情。
(2)、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这些语言已濒于灭绝,能否用什么办法让外界人士来州,就进入一个土家族或其它少数民族的语言环境。
(3)、广泛树立土家族的音乐形象、舞蹈形象和器乐形象,比如普及《龙船调》、《山路十八弯》等一批土家族民族歌曲,普及摆手舞,普及咚咚喹、木叶演奏等。
做这些工作,可以借助于学校,可以广泛发动村民,只要政府拿到手上,群众是乐于参与的。只需用一、二、三年的时间,就可以在州内城乡形成一种浓厚的地方民族文化氛围,让外界来州人士耳目一新,自治州的软环境建设就会上一个大台阶。
当然,宏扬土家族民族文化,远不只有这些。提出这几点最简单、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以供领导和有识之士参考。
(说明:本文为作者于2007年10月20日,在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的“柳州城覃氏家族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稿。)